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232篇
  免费   43542篇
  国内免费   29236篇
电工技术   32602篇
综合类   39484篇
化学工业   42530篇
金属工艺   25565篇
机械仪表   25285篇
建筑科学   26391篇
矿业工程   15844篇
能源动力   9036篇
轻工业   39763篇
水利工程   12222篇
石油天然气   12257篇
武器工业   5530篇
无线电   358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425篇
冶金工业   14773篇
原子能技术   6252篇
自动化技术   52175篇
  2024年   1069篇
  2023年   5721篇
  2022年   14335篇
  2021年   18296篇
  2020年   12705篇
  2019年   8770篇
  2018年   9315篇
  2017年   10752篇
  2016年   9462篇
  2015年   15723篇
  2014年   19920篇
  2013年   23564篇
  2012年   30037篇
  2011年   31516篇
  2010年   29708篇
  2009年   28188篇
  2008年   29537篇
  2007年   28592篇
  2006年   24551篇
  2005年   20177篇
  2004年   14303篇
  2003年   9245篇
  2002年   8460篇
  2001年   7583篇
  2000年   6072篇
  1999年   2162篇
  1998年   516篇
  1997年   395篇
  1996年   349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83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65篇
  1980年   104篇
  1979年   68篇
  1965年   8篇
  1959年   70篇
  1957年   5篇
  1951年   7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42.
本文基于国内外禽类及其制品溯源的研究成果,针对市场上出现的禽类及其制品的产地和饲养方式造假(如普通鸡蛋冒充地理标志鸡蛋、自由散养鸡蛋、有机鸡蛋等)、禽类饲料成分掺假(如非法添加动物副产品、色素等)等问题,梳理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禽类及其制品可追溯性的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禽类及其制品溯源的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期为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禽类及其制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深入研究及食品溯源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为分析高速铁路站台接触网周围空间电场的影响,建立站台接触网与列车及建筑物的等效模型,通过模拟电荷法计算并分析AT供电方式站台区域工频电场的分布规律,运用MATLAB绘制出不同高度及有无建筑、有无列车等多种情况的电场强度变化曲线.分析得出垂直方向上距地面高度越高,场强越大;水平方向上以接触线为中心向远处衰减.列车对站台上场强屏蔽效果显著,在白色安全线处达到了86%;而建筑由于距离较远对电场屏蔽效果仅为6%,站台上电场强度的极大值出现在人体头部区域,无建筑无列车停靠时场强在头部已经接近5000V/m,所以旅客在无列车停靠时也尽可能站在白色安全线外候车.  相似文献   
44.
为解决传统预浸水法存在的浸水时间长、浸水处理范围难以确定等不足,基于土体中水分运移规律,依据可靠度理论、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复合 Poisson 过程原理,提出一种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处理浸水方法——预钻孔浸水法。给出了利用预钻孔浸水法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浸水时,水平向及竖直向浸水影响范围的确定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达西定律给出了浸水孔设计参数如孔深、孔间距及浸水孔个数的确定方法。结合铜川某工程,设计进行了现场预钻孔浸水试验,对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通过现场钻探、现场勘探、室内湿陷性试验等方法对该方法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该浸水方法具有浸水时间短、浸水影响范围可根据浸水孔布设进行控制等优点,且浸水处理效果良好,完全符合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45.
为改进模型对高寒地区融雪径流模拟不足的缺陷,将融雪模块耦合到传统 abcd 模型。利用 1980—2018 年 逐月实测的径流数据和通过 AnuSpline 方法插值的格网气象要素,驱动改进后的abcd 模型,分析三江源生态保护 措施实施前后(1980—1999 年和 2000—2018 年)黄河源区径流的动态变化,并量化关键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 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即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耦合融雪模块的 abcd-snow 模型完善了高寒地区水文过程的模拟, 提高对径流的模拟性能,在黄河源区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整个研究时段黄河源区的实测径流呈不显著减少趋势 (?0.80?mm/a,p>0.05),但 2000 年前径流则呈现显著下降趋势(?4.12?mm/a,p<0.05),2000 年后径流则呈显著增加 趋势(3.16?mm/a,p<0.05);?归因分析表明气候变化是源区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2000 年前,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 的相对贡献率为 62.8%,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为 37.2%;2000 年后,气候变化对径流增加的贡献率达到 120.0?%,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为?20.0%。其中:降水的变化是决定径流变化主导因素;其他气候因素的相对贡献较小; 以人类活动为主的生态恢复可显著降低河川径流。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黄河源区水资源 变化的系统驱动机理,并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在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井所获取的地层岩心资料,揭示该地区下志留统风暴沉积较为发育。基于精细的岩心观察描述,详细分析了下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段中上部风暴沉积的特征,并阐明了风暴作用对泥页岩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风暴岩岩性偏细,以粉砂岩为主,石英含量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具2种不同的粒度概率曲线;主要发育底部冲刷面、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波纹交错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垂向上主要识别出4种风暴沉积序列,均具有从底到顶粒度变细的沉积特征,不同的沉积序列与风暴流能量的强弱有关。下扬子地区早志留世频繁的风暴活动与研究区的古地理背景和古气候条件具有内在联系。特大型风暴对浅海陆棚深水区的细粒泥质沉积物特征产生重要影响,包括降低有机质含量、减少单层厚度、破坏垂向连续性、改变原始沉积构造和侧向稳定性等,总体上降低了泥页岩的品质。因此,研究认为在页岩气的勘探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风暴因素对陆棚深水区原始泥质沉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5G驻留能力是反映5G用户感知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本文重点对影响5G SA网络时长驻留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从规划、建设、优化、市场营销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提升思路,并从市场、终端、网络三个维度制定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从目前的策略实施和应用效果来看,5G SA时长驻留比提升比较明显,对打造5G 精品网、促进5G业务分流、助力公司数智化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局部化现象来检测外部质量扰动的可调式压电驱动谐振质量传感器,质量传感器的检测结构由两个不同长度的悬臂梁通过机械耦合梁连接。首先利用哈密顿原理对压电驱动下的非对称谐振元件进行理论建模,采用伽辽金方法求解,得到前两阶模态下的振动特性;理论求解所得固有频率与COMSOL仿真分析、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实验研究表明,无调谐质量的谐振器检测范围为2~10 mg,添加调谐质量后的谐振器检测范围提高至1~13 mg,质量检测的分辨率也得到优化。此外,对传感器的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发现,超谐振动下的谐振器检测灵敏度提升了80%,这为非线性谐振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对广泛使用的PBAT–PLA生物降解膜袋在受控需氧堆肥条件下的降解机制研究,为生物降解塑料的大规模推广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 根据GB/T 19277.1—2011,在(58±2)℃需氧条件下,对PBAT–PLA膜袋进行为期160 d的生物降解测试(即工业堆肥),并以常见的可降解材料微晶纤维素作为参比样品。对降解前后的材料进行红外、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并结合其所在堆肥样本的脂肪酶活性,从多角度探寻降解机制。结果 PBAT–PLA膜袋与微晶纤维素所在的堆肥脂肪酶活性都达到空白堆肥的3倍以上。红外显示由微晶纤维素水分子吸附、糖环打开、基团氧化形成的吸收峰加强,PBAT–PLA膜袋中的酯键峰明显减弱;扫描电镜发现降解的PBAT–PLA膜袋表面覆盖了微生物膜;能谱分析发现,碳元素大幅减少,氧元素增加。结论 微生物在PBAT–PLA膜袋表面生长形成生物膜,分泌大量脂肪酶,水解PBAT–PLA的酯键,使聚合物降解为不同链长的中间体或小分子,同时伴随着氧化,随后被作为碳源,在相关微生物体内被代谢利用,形成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50.
高效率地使用工程车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节约成本的有效方法,无人监管环境下工程车辆的工况识别,是实现工程车辆高效率使用的有效手段。目前以GPS等技术为核心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未对工程车辆进行工况识别,提出一种基于GRU循环神经网络的工程车辆工况识别方法,通过对工程车辆在不同工况下产生的音频信号进行分析,从中提取Mel倒谱系数作为主要特征,构建GRU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工程车辆工况的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